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暗房]Darkroom Cooking Time


FRAME PHOTOSTUDIO


Black & White process guideline



撰文、攝影 / FRAME Photo Studio

暗房作業並不若想像般的神秘與神奇,在暗房裡能科學的記錄每一個數據、調整每一個變因來達到不同的需求。而剛接觸暗房的新朋友,可以照著原廠操作手冊或老師所推薦的沖洗方式開始,熟練後再依個人需求做調整! 那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如何從紅色的小房間裡洗出我們的照片吧?

一、原理


底片及相紙之所以能記錄下影像的原理主要為感光材料上之鹵化銀照射到光線後,產生結構變化稱之為潛像(Latent image)。而潛像經過顯影步驟後將鹵化銀轉變為不透光之金屬銀粒子,最後再經由定影之步驟將為感光之鹵化銀移除,即可得到具有明暗對比之影像。



(Refer to https://foursilveratoms.wordpress.com/about/)





二、底片沖洗


透過上述的原理,我們就可以藉由沖洗的步驟來得到我們所需的影像。一般來說底片沖洗不需要使用到暗房,僅需準備沖片罐、抽片器、暗袋、沖洗藥劑即可,另外選擇具有水源之場所,可便於調配藥水及環境整理。

  1. 預溼(pre wet): 洗去抗光暈層,並適應水溫使顯影更有效率。倒入清水攪拌1分鐘。

  2. 顯影(develop): 利用不同顯影劑種類、稀釋比例、顯影時間、顯影溫度、攪拌方式來控制底片之反差、亮暗部、銀鹽顆粒性狀等等。顯影時間需依曝光條件及底片種類而定,可先參照原廠提供之參數沖洗後再依個人需求調整。再操作方面一般來說,倒入顯影液後第1分鐘持續攪拌,之後每30秒攪拌5秒或1分鐘攪拌10秒。
  3. 急制(stop bath):倒入酸性溶液或清水降低pH值,進而達到停止 顯影目的。常用藥劑為冰醋酸及檸檬酸或使用清水連續水洗也有同樣效果。
  4. 定影(fixer):定影主要是利用硫代硫酸鈉(sodium thiosulphite)俗稱海波(hypo) 或 硫代硫酸銨(ammonium thiosulphite)與已還原銀離子作用進行交換,洗去未感光之銀離子,而同時感光之銀離子留在底片上形成負像。沖洗方式與顯影雷同,第1分鐘持續攪拌往後每30秒或1分鐘攪拌,定影時間可參考原廠建議時間或是剪去一小段片頭測試定影時間,所需總時間為片頭定影至透明之2-3倍。一般來說新鮮定影液所需時間為3-5分鐘左右,定影時間也會受不同底片所影響。
  5. 除海波(hypo clear):海波清除主要是利亞硫酸鈉(sodium sulphite)去除還殘存於底片上之定影劑(fixer)有效增加水洗效率。以Kodak hypo clearing agent為例,使用方式為連續攪拌1分鐘後靜置4分鐘。
  6. 水洗(wash): 水洗主要功能也是去除殘留於底片上之定影液Hypo(sodium thiosulphate or ammonium thiosulphate),若經過海波清除劑處理可大幅降低水洗時間,再連續水洗5分鐘左右即可。若是使用硫代硫酸銨(ammonium thiosulphate)為定影主劑之中性定影劑,其特性為溶解度高,易溶於水,水洗時間可大幅縮短。

  7. 除水斑(wetting agent): 除水斑劑主要是利用介面活性劑的特性,消除水滴表面張力進而達到去除水斑的目的。將底片放入配置完成之除水斑劑,以kodak photo flo-200為例,將水洗完成之底片置入除水斑劑中,連續攪拌30秒或靜置1分鐘後取出底片刮除或使用海綿吸乾多餘液體後再進行晾乾。

(沖片罐操作及上片練習)



(底片中洗中)


(檢視沖片成果及底片裁切)
  





三、親手洗出自己的第一張相片吧!





MAKING YOUR FIRST BLACK&WHITE PRINT


C:\Users\MANU\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15995122_1264698513624693_3729415819487924698_o.jpg
(Darkroom setting)

由上述沖片流程我們能得到一適當反差之底片,再藉由數位掃描及傳統光學放相等不同輸出媒介進行後續處理,這個部分主要介紹如何從暗房操作中洗出心目中的影像!





(Refer to Ilford-INFORMATION LEAFLET-MAKING YOUR FIRST BLACK&WHITE PRINT, 2003)


  1. 相紙顯影步驟原理如同底片沖洗,主要為顯影、急制(停影)、定影三道藥水。


    顯影:顯影時間依相紙(RC&FB)及藥水種類有所不同,RC相紙一般約一分鐘左右 ;FB相紙約二至三分鐘。
    停影: 可使用清水、醋酸或檸檬酸等中和pH停止顯影,一般約三十秒左右。

    定影: 去除尚未顯影之銀離子,成分如同底片定影,但稀釋比例不同。一般定影時間約一至二分鐘。
  2. 選取欲放大影像,可從印樣或掃描檔案挑選。



(印樣, contact print)


(印樣, contact print)

(底掃, Kodak pakon f135 plus)

(將所選底片置入放大機片夾並清潔)





(Refer to Ilford-INFORMATION LEAFLET-MAKING YOUR FIRST BLACK&WHITE PRINT, 2003)



  1. 調整放相尺寸後利用粒子對焦器(grain focuser)進行精確對焦。
  2. 利用試條(test strip)進行曝光及反差測試。
  3. 最終放相(final print)
  4. 水洗及晾乾


(調整影像大小及對焦)

(試條 test strip)


(試條調整討論)


(最終成品 final print)




透過本篇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底片沖洗及暗房操作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若是有任何疑問或是想深入了解的地方,歡迎直接與我們聯絡。另外關於文章中有任何誤植及錯誤的地方也不吝指教,謝謝大家,我們下次見!


延伸閱讀書目:







-作者資訊-

FRAME Photo Studio

Facebook Instagram

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器材]Deluxe Compact ─ Olympus 35DC

封面
By FM2 + 35/2 O


2007年中國的無忌論壇出現一篇文章,講述一批輕便的連動測距相機(以下簡稱RF)並稱之為「旁軸七劍」。


從此,這類外觀典雅且輕巧的不可換鏡小相機熱潮席捲亞洲,炒作捧紅許多小相機。RF機的頂點非Leica M系莫屬,但鏡頭價位高不可攀。於是甫入門的新底片用戶轉而尋找高性價比的小型RF來體驗旁軸樂趣,久之價格越來越高,逐漸變得不那麼入門。

有趣的是幾年後出現一篇「旁軸遺珠」,如Canon QL17 l / QL17 ll / QL19、Minolta 7 / 7s / 9、Konica Auto S / S2、Yashica 35GSN......等等族繁不及備載。但老七劍名頭太響,這些絲毫不輸七劍的遺珠們價格仍划算,不失為替代的好選擇。

[器材]超值入門底片單眼 ─ Minolta X-700

X-700
撰文、攝影 / 紙羊
感謝網友Long Tai Yu提供

說起第一部入門底片單眼你會想到哪一台呢?
大學時開始接觸菲林(約2010年),最常在論壇及社群內出現的是Nikon FM2、Canon AE-1或Pentax LX等高度討論且生產量大的機種。

入門時,懵懂無知的我存錢購入一組Canon AE-1 + NFD 50/1.4。
當時只有陽春數位相機的我覺得AE-1已是很棒的器材,豈知拍五、六卷後電路板報銷造成反光鏡無法降下,從此對電子機身敬謝不敏。

隨著眼界漸開,因緣際會下朋友大咪將Minolta X-700借予我拍攝數卷後,方對此類具自動功能的相機重拾信心。
Minolta X-700於1981年問世至2001年停產,近20年的生產期間廣受好評,甚至獲得1982年度EISA的「年度最佳相機」殊榮。X-700亦是日本生產時間最長的機型之一,與Nikon FM2並駕齊驅。

Minolta X-700機身參數(紙羊,2017.01)

詳細介紹請參閱說明書:Minolta X-700 Manual
SR mount鏡頭群請參閱:LENS INDEX

[器材]老成持重十項全能 ─ Rolleiflex SL66

撰文、攝影 / 紙羊

135底片拍久就會想試試120。

120玩家十有八九會想試試哈蘇或祿萊。
「但我兩個都想玩。」
經歷幾十卷的Hasselblad後透過祿萊隊長找到這組SL66。
若說500c是段譽,毫無疑問的SL66就是蕭峰了。
前者溫文儒雅、中規中矩;後者輪廓剛硬、精通十八般武藝。
兩者皆身負絕藝但後者兼修各家武學,可謂十項全能
舉凡最近對焦距離、鏡頭倒接、重複曝光甚至機身移軸,都屬SL66的業務範圍內。
只要克服其重量,他能帶來豐富多元的創作,這是哈蘇辦不到的。

[器材]鉛華洗盡雋永長存 ─ Hasselblad 500C

蘇蘇與森林
撰文、攝影 / 紙羊

碩一購入Bronica ETR,正式入了中判的大門。
初虧堂奧的我被腰平觀景窗裡的立體風景深深吸引。
時常在菲林社團分享作品,結交許多深藏不露的攝友。
各式相機拍攝的精彩之作在網路上交織碰撞創意的火花。
其中就有由Hasselblad拍攝的作品,1:1構圖是我很喜歡的敘事方式。
入手這組由青年公園楊師傅保養改裝過的Hasselblad 500C & Carl.Zeiss 80/2.8T*實屬緣分,
Bronica的階段性任務至此完成,接下來的中判主力由哈蘇擔任。

[器材]28mm隨身機一時之選 ─ Fujifilm Klasse W

撰文、攝影 / 紙羊

大學、研究所都在南部求學,北上的機會實在少之又少。
這回分享的klasse W照片全數集中在2015年的春天某次北上參與計劃的期中會議時所拍, 短短三日徹底體驗了Tiara完全體的強悍實力。

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器材]超廣角LOMO機 ─ LC-Wide

撰文、攝影 / 紙羊


因緣際會跟朋友借了LC-Wide
做為隨身機的他比想像中迷你太多,完全就是可以輕鬆塞口帶的大小
17mm的超廣視角很適合用來拍大景,超廣總是能讓線條充滿張力。
對於硬體就截取資訊如下,看看實拍吧!

[器材]輕鬆玩LOMO ─ Rainbow V

撰文、攝影 / 纸羊

甚麼是LOMO?或許大家都在智慧型手機上的各式APP裡見過,
因為2008~2012的崛起,讓大家想起LOMO通常是:濃烈暗角、各式耀光、隨機漏光、飽和的色彩等刻板印象。

其實Lomo不只是玩具相機,亦非掛著就能讓你絕對被街拍的潮流單品。 

[器材]淬鍊本質成就不朽 ─ Leica M6

撰文、攝影 / Aston



從國中時期自父親手上接下Nikon FM-10開始,接觸的都一直是以(D)SLR為主,對於RF的使用其實是沒有概念的。

經過許多龐大的SLR們洗禮後,開始偏向尋找較就手的機種,因為「世上最棒的相機,就是你會想帶出門的那台」。
於是乎曾經的夢想 ─ Leica 再次浮出腦海。
硬體評測網路上資料豐富,本文將簡單帶過,主要以我喜歡的使用感受來分享。
於是某天出門我踢到了一個盒子。

夢想入手。

有人說:「機身只是盒子,鏡頭才是成像的關鍵」,原本我是買單的...在用過福倫達R3A之前(扶額

[器材]舉重若輕的國民中判 ─ Pentax 6X7

6X7
撰文、攝影 / 紙羊 

這次分享與友人交換著拍的國民中判相機:Pentax 6X7
江湖傳聞67 System是重武器,接過他的第一瞬間浮現腦海的是楊過的玄鐵重劍。
一個字:「沉。」
隨手把玩把玩,內斂的黑色機身與紮實造工,確實有重劍無鋒、大巧不公之感。
簡易的上片、與135SLR相去無幾的使用方式造就了67系列的普及,至今仍有大量攝影師熱愛使用。
推薦幾個很棒的67 user:年輕拔尖的華人攝影時候尚早、帶著Pentax 67頭盔的日籍攝影清島新、用愛拍出赤子之心的濱田英明等等,都是我鍾愛的攝影師。

關於機身規格,可以參考吉米言大大的詳細介紹

以下6*7底片前半於彩韻、後半於安嚞沖掃,均註記在相片說明裡。

6X7
Pentax Epsio mini攝

可以看得出67的比例,基本上拿著他就能夠遮住整臉。
至於硬體本文就不贅述請看倌們善用網路搜尋。
下面分享我短暫借用時所拍攝的三捲,體驗67片幅與SMC Takumar 105/2.4營造的氛圍。

[器材]輕巧隨身影像隨心 ─ Olympus Mju II

空間中的幾何
撰文、攝影 / 纸羊


自09年起,若干隨身機乘上了LOMO的菲林風潮死灰復燃,
價格從$1,000左右逐漸攀升,至今翻了3倍不只。
當時剛開始拍照的我一直狠不下心花三千塊買台傻瓜。(現在品項好的黑喵都上看4k)
最近有幸從朋友處短暫領養中途喵,本篇照片由3隻待領養的黑喵所攝。

封面的南一中體育館是停紅燈的時候拍的。
停車、從隨身包口袋摸出相機、構圖後馬上按下快門再收回口袋,
過程不用5秒(跟Espio Mini比還差的遠,比Tiara來說就快多了)。
喜歡日常生活中的幾何線條,此建築有著清水模的外牆、俐落的對角線,在冬天偶現的藍天下分外耀眼。

機身資料如下(資料來源)

OLYMPUS μ-Ⅱ 規格

DSC04901
黑喵兔


[器材]色藝兼備小便當 ─ Fujifilm TIARA II

2015.06-Nikon F3Hp-台南
撰文、攝影 / 纸羊

本篇主角是Fujifilm產的方正便當機:Tiara II
其前代產品Fujifilm Tiara在歐美地區型號為DL Super Mini,榮獲TIPA 1995-1996年度歐洲最佳輕便相機大獎,當年販售定價為35,000日圓。
鋁合金機身迷人亮眼、經典滑蓋開機設計、配置4群4枚鏡頭(28mm f/3.5 Super EBC Fujinon),
不管是外表、內在皆水準之上。



相機規格



鏡頭
Super EBC Fujinon 28mm 1:3.5 四群四片(包含兩片非球面)
尺寸
99.8X60X31.5mm,不含電池約153g
對焦模式
自動對焦、手動設定對焦、SNAP模式、風景模式(無限遠)
手動對焦段數
17 (0.35/ 0.4/ 0.45/ 0.5/ 0.6/ 0.7/ 0.8/ 0.9/ 1.0/ 1.2/ 1.5/ 2.0/ 2.5/ 3.0/ 5.0/ 10.0/
有效對焦距離
0.35M~ 
快門速度
1/21/800 
測光補正範圍
連動範圍EV517,逆光補正方式+2EV 
ISO感度
ISO50~ISO1600自動偵測 
閃燈模式
一般模式、防紅眼模式、夜景閃燈模式、逆光補正模式、關閉閃燈 
電池
CR2一顆 
自拍
10
畫面尺寸
24mm x 36mm / 全景 13mm x 36mm


聰明的tiara會在上片後將底片一次捲出,拍一張馬上收一張進片罐。
萬一誤開了,拍過的底片不會有漏光情形。

至於兩代Tiara究竟哪裡不同呢?
最明顯的是穿手腕袋的位子以及正面的字樣。
一代滑蓋上是Fujifilm、二代則是Tiara II。
另有一個說法是二代改進對焦和曝光的模組,
但我曾經拍過一代Tiara,使用上並未感受到明顯差異。

35mmc評測
Tiara說明書(兩代操作皆同)


心得


分享實拍之前想說簡短感想:

「TIARA易壞。」

是的,它禁不起摔、碰、撞。
這篇內部分漏光照片,就是因為我手殘摔到(約莫30CM的撞擊高度。)
開機慢(比mju系列還慢)且排線也易斷(比BigMini好點),
若能接受這些缺陷,再考慮入手較為妥當。
當今市場炒作厲害,其實2代入手價約3k內較為划算,
請謹慎思考。

撇除以上缺點,只要熟悉它的節奏,曝光不管在高反差或是光源複雜的環境下都能輕鬆勝任,對於傻瓜相機而言兼具了美觀與實用,細節的心得會夾雜在實拍之中。



實拍


注:內文實拍日本部分由台南安嚞沖掃、台灣部分由彩韻沖掃,部分調整曝光值。

你的生活是我遠道而來的風景
Tiara II + UXI 200,京阪線衹園四条駅3號出口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實拍]慕尼黑啤酒節 ─ Pentax Espio Mini

撰文、攝影 / SamLi
部分由Sony a6000拍攝

「下禮拜要不要去慕尼黑啤酒節?」
在捷克念書的我,收到了一樣在捷克念書的台灣朋友傳來的訊息。

「幹嘛不去!」
我腦中彷彿浮現老媽的吼聲。


的確,慕尼黑啤酒節是個世界聞名的嘉年華,
對很多台灣人來說,
講到「慕尼黑」幾乎都會下意識的補上「啤酒節」,
就如同很多人講到「東京」就會覺得很「熱」一樣。
如果你看不懂,你是乖寶寶。

[器材]街拍快槍俠 ─ Pentax Espio Mini

撰文、攝影 / 纸羊
提到Pentax底片系統,立即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Pentax 67
輕巧的SLR系列如Lx, Me, Me super, MX。
二手價格平易近人的M42系列或聲名顯赫的smc鍍膜等,
但您知道P家也有很棒的隨身機嗎?

自M42時期以來,Pentax致力於生產SLR及中幅相機與鏡頭,傻瓜相機這塊始終未受注重。
直至1994年Pentax Espio Mini (UC-1)問世,P家終於有屬於自己的經典Point & Shoot Camera。

32mm/f3.5的規格說不上廣角,光圈也沒特別大,但Espio Mini有著利索的被動對焦機構及對應對焦距離變化取景框的設計,為人津津樂道。
開關設計類似Olympus Mju llFujifilm Tiara ll屬於滑蓋式,開蓋即拍。
但Espio Mini的開機速度毫無延遲,開蓋即可拍攝;喵吐開蓋後鏡頭還會伸縮一次,這一秒左右的延遲很可能就會錯失許多瞬間。

材質上雖是塑膠,但是質感較Yashica T3/T4更精緻,但塗漆容易剝落是他的缺點。
使用期間覺得拍攝節奏爽快,對於街拍喜歡且戰且走的我可是相當對味。
另外還有最近對焦30cm的優勢,近拍時取景框會修正避免近拍誤差,是同價位隨身機沒有的。
但取景框較小,常拿起相機瞬間找不到觀景窗。

我的介紹文一向隨性且不夠謹慎,為了要求詳細規格的讀者附上篇詳細的評測如下,
一個我很喜歡的海外網站35mmc。 
PENTAX ESPIO MINI (UC-1)

接下來分享實拍,底片為Xtra-400彩韻沖掃無後製調整。




[器材]外表樸實卻氣概拔俗 ─ Koniflex


撰文 / Jiro
攝影 / Jiro、祥庭 
(via)

底片圈裡一直有群玩家對Konica情有獨鍾。
小西六(Konica)写真工业株式会社之中,雙眼相機最出名的就是Koniflex系列,一共有I 、II型,還有少見的135mm焦段型其實I型跟II型中間還有一個過渡期的版本,I型背蓋上裝上II的卡榫機制。三種產品總產量不到13,000部。

[器材]強勢登場後在他處延續魂魄 ─ Olympusflex

撰文 / Jiro
攝影 / Eddie Jan, Jiro 


日本第一台2.8光圈Olympusflex系列。

1939年 ZEISS推出了世界上一台光圈2.8的TLR-Ikoflex III。
那日本呢?在1952年時Olympus推出了一台Olympusflex I ,第一台2.8光圈的TLR誕生了。當時售價為47,000日圓,而一位日本上班族平均薪資則為7,000,要存6個月以上才買得起一台Olympusflex。



當時Olympusflex I設計時,還參考了Rolleiflex,也就是在腰平上方安裝了第二反光鏡,可以透過第二反光鏡腰平變成眼平的功能。這個設計馬上就被ROLLEIFLEX公司控告侵權,所以就下架了。

Olympusflex I (1952) via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器材]隱秘鋒芒 ─ Minolta Autocord

撰文 / Jiro
攝影 / 陳淙塏、Jiro


引言


如果說Ricohflex是在前期以Riochflex VII得天下的豐臣秀吉、後期的Yashica勁敵相繼凋零而得勝的德川家康,那Minolta就是一直保有野心的天下副將軍-伊達政宗了。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器材]雙眼相機Twins Lens Reflex ─ 日本篇導讀

撰文 / Jiro

1950-1970時期為大日本國雙眼戰國年代。

當二戰戰敗後,日本政府開始扶植國內的軍用光學部門及民營光學會社生產各項光學儀器來賺取外匯。
當年因雙眼相機的結構較簡單,而Franke & Heidecke公司的Rolleiflex系列產品非常成功,所以各廠紛紛仿製。而SLR(單眼相機)則是在1954年之後,各家才開始慢慢投入研發並普及。

隨機推薦